拼多多敦促特斯拉将汽车交给用户专家表示,“拒交”源于坚守渠道品
2022-12-08 17:42

近年来,得益于国民保险意识的觉醒,我国保险业正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保费收入稳步增长。

普惠金融的指数分析报告:2019年,超八成成年人使用电子支付人均持有6.01张银行卡。

美国杂志《福布斯》发布了2018年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榜单,苹果.

a股市场将迎来又一家城商行。5月22日晚间,证监会发布7审。

失意的球场卡塔尔从商场中找到了希望。11月22日来自中石化的消息.

据最新消息,此前被特斯拉拒之门外的武汉群主已于8月18日晚提车,并成功办理了车辆保险。值得一提的是,车主交付的车辆并非来自之前特斯拉取消的订单。

今年7月21日,拼多多联合“买车”店推出万人特斯拉团购活动。活动期间,“2019标配续航后驱升级版特斯拉中国Model3,万人团价25.18万”明显低于官方售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商业营销,却在特斯拉的强力推动下不断升级。

据最新消息,此前被特斯拉拒之门外的武汉群主已于8月18日晚提车,并成功办理了车辆保险。值得一提的是,车主交付的车辆并非来自之前特斯拉取消的订单。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这已经不是拼多多第一次发起低价车团购了。今年“55购物节”期间,品多多上线、大众途观等多款车型最低优惠低至55折。

对此,上汽通用凯迪拉克发表声明称:“55购物节期间,拼多多推出凯迪拉克XT5 5.5折优惠,上海地区消费者可放心购买使用。”在声明中感谢品多多选择凯迪拉克。

相比传统车企上汽通用对电商平台的热切拥抱,特斯拉的一如既往的强势让补贴购车事件愈演愈烈。据记者了解,自拼多多“万人团购活动”开展以来,特斯拉不仅迅速发表官方声明,称与拼多多及商家无合作关系。同时以“不得转售”条款为由拒绝向用户交付,并于8月14日晚关闭了来自武汉的拼多多集团业主标准生活升级版Model3订单。

据接近拼多多的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引发风波的万人团事件发生在7月份。在5位消费者拿到优惠额度后,拼多多秒运营注意到,特斯拉在活动次日调整了中国区的订购政策,原本需要缴纳可退还的保证金2万元,变成了不可退还的1000元押金,由“可转让订单”变为“不可转让”。

“为了顺利结束这一波优惠活动,拼多多将通过购车的方式,以消费者自己的名义帮助消费者支付这1000元。”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本质上,拼多多已经变成了跑腿、买单的角色,秒给消费者提供了2万元的活动补贴,但与特斯拉的合同方依然是消费者本人。

没想到,其中一位武汉消费者告诉特斯拉的销售,他的订单来自拼多多,因此被特斯拉“拒绝”。据车主称,之前以个人名义在特斯拉官网下的订单被取消后,考虑到维权太费时间,他“又以家人的名义下了一个订单,借助合适的车很快提到了车”。同时他说,是拼多多帮忙付的车款。

其实特斯拉的“拒付”并不是怕降价。因为仅从2018年到2019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体系就经历了“三降两涨”,共五轮调价。其不确定的价格策略和终端调价几乎遭到了特斯拉车主和潜在消费者的一边倒攻击。“为了削减成本,保证利润率,特斯拉始终掌握着全球定价权,坚持直营模式,这是特斯拉拼多多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看来,手握定价权和完整线下营销渠道的特斯拉不同于传统车企,在保证利润和品牌独立性方面不会轻易妥协。

事实上,特斯拉的信心也源于不断攀升的销售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汽车销售汽车94.56万辆,同比下降29.36%;另一方面,特斯拉上半年销量近4.5万辆,7月单月1.1万辆,继续领跑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截至目前,特斯拉累计批发销量已近6万辆,占据约14%的市场份额。

资深合同法律师马翔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汽车作为动产的权利的转移和交付于交付时完成。特斯拉在授权体系之外要求主体控制价格或限制交付,不会得到法律支持。

据记者了解,电商平台自掏腰包的补贴促销方式是业内的常规玩法。但是,即使有助于品牌加快出货,品牌商也往往在第一时间摆脱关系。

对此,贾表示,传统厂商强烈宣示自己的价格主权,是出于对渠道生态和维护长远利益的考虑。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可能只是营销导流。但在营销商品的背后,其产品定价涉及巨大的产业链利益和分销渠道。渠道失衡一旦形成冲突,轻则触动品牌基础,重则引发市场的不良竞争。

新浪汽车财经专栏作家石琳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电商平台可以提供定制化的针对性服务,这将与传统厂商形成明显的市场差距。

“电商与传统厂商最终合作模式的走向,取决于整车厂商对渠道的控制要求、消费者的体验以及原有零售形式力量的利益博弈。未来,无论是出于品牌和销售转型的目的,还是基于汽车电商探索拓展传统销售渠道的考虑,汽车企业与电商的合作都会越来越紧密。”林说。

(原标题:拼多多敦促特斯拉向用户交付汽车。专家称“拒送”来源于坚守渠道品牌利润)